制造业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资讯】
机械工业频道讯:人类文明进入分工阶段之后,总体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工匠精神?" width="584" height="366" title="制造业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 align="">一、分工越来越细;二、分工后的每一项越来越精。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各产业结构空前庞杂、精细。当然,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总体情况表现为三大趋势。1、美国崇尚创新,且向全球范围内输出了微软、谷歌、苹果、脸谱等优秀的品牌,并不断将制造任务外包给其他国家,输出的是理念、创意、品牌;2、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承担了大部分的制造任务,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工艺,涌现出了西门子、宝马、索尼、松下等优秀企业;3、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承担了大部分的生产任务,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产业链低端发挥主要重要,当然,近几年,中国的各产业异军突起,正在迅猛发展。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与政治、经济、地域、时代背景、历史积淀、名族基因等因素都有关系。各国之间由于各因素的差异,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政治经济体系发达、占据有利地理资源、抓住关键时代机遇、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的国家,各产业发展相对先进。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各产业整体表现为:1、有差距,在提高;2、有策略,按计划;3、有侧重,分先后;4、有困难,需努力。综合各国国情和其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可知:1、一定储备量的经济基础和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产业才有发展、才有未来;有市场,产业才有活力、才有竞争、才会出现精品;2、一定时间的行业积累是产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基本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个行业的成型、一家企业的成功都是需要过程的,所以百年企业往往是杰出企业,一些伟大的企业也往往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当然,即便是在有例可考的情况下,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精心培养,我国的发展就要结合特殊的国情具体考虑;3、完备的制度是促进各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产业的发展有如草木生长,既要给足够的空间和营养,也要时时修剪,如此方可成蔚然大观。发达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拥有完备的产业制度、产业结构、薪酬结构。在老板住海景别墅、销售经理买得起大房子、一线工程师与技工买不起房子的国家,大家当然不愿意搞技术工作。德国是一个福利社会,日本是大多公司CEO与一线工作人员薪资差异最小的国家之一。日本、德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一线的工程师、工人有可能被说服老老实实坚持搞工程技术。窃以为至少要做到三点:1)拉低贫富差距。不仅仅要拉低全国的贫富差距,还要拉低企业内部高管与一线工程师、技工的贫富差距;2)给工人比较强的保障。没有保障只谈情怀就是欺诈。3)适当抑制社会“赚快钱”的渠道,适当抑制金融业、房地产业。4、抓住重要的历史机遇对一国的产业发展有关键作用。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在一、二战期间的发展等。5、国民的消费心理是影响产业进步的因素之一。当下以及从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的消费者存在“凑合用”的毛病,这就会导致企业不把消费者当上帝,也就不会花精力做产品,产业就很难进步。6、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一来,监管部门是切实施行其监管权力的,二来,消费者的权益是切实受到保护的,这样就会形成倒逼产业提升的效果。在我国,上述两方面的监管尚不到位,有关部门也迟迟不能出台相关产品的品质标准,他们的理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一旦监管太严格,会让大多数企业倒闭。长此以往,中国制造行业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随之而来的就是连续不断的价格战,营销竞争,拼数量、拼规模、拼市场份额,但质量就是上不去。7、 “制造基因”也会影响产业发展,就拿德国和日本来讲,日本人相比德国人更会“卖”,呵呵,其实就是更会做生意。日本的销售和售后跟美国人学得很到位,比古板的德国人显得人性化和灵活。同档次的汽车和印刷机的售价几乎都是日本的便宜,差距基本都在10%以上,有的能到20%,对于售后服务也更殷勤和低廉。对于投资者来说,保值率德国货却重新获胜,基本也像新车新机器售价一样,同等年份和使用情况的德国货比日本货要贵10%—20%。8、做企业的的专注度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制造业一旦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多元化投资,比如做空调的人,去做;做的,又去做电商;过去十年,房地产大热之时,又有大量企业转型房地产开发商,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如果只是以短期利益为目标,是很难拥有核心技术的,而这又恰恰是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之时,最重要的护身符;相比之下,德国制造业的掌舵者就显得“迂腐”很多,他们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产品方向,持续沉淀核心工业技术,坚信制造企业能存活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解决消费者的生活、工作、娱乐的问题,而不是靠虚拟经济或着金融手段来美化财报。9、国民的做事风格也会影响产业发展。中国人尚残留有“官本位”思想,做事情好面子、讲排场、套路多,大量存在着拉关系、踢皮球、外行领导内行等不良现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办事难、效率低、成本高,整体表现为小处聪明、大局愚蠢。发达国家注重效率、讲求质量,相对务实,整体表现为貌似愚钝,实则智慧。一个行业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要想发展,基本条件是要具备的;但具备这些条件,并不一定能够发展的好、产生杰出的企业,除此之外,还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工匠精神。一人有此精神,能产出精良的零件,一个团队有此精神能产出精良的组件,一个企业有此精良的产品,能产出精良的产品。十八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科技的排头兵。而此时,德国却还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落后英国至少半个世纪。德国人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积极向英国学习。但德国人采取的"学习方式",却让英国人恼怒不已,甚至对德国人的"学习"予以痛击。原来,德国人的"学习方式"就是剽窃技术、假冒仿造。十九世纪上半页,德国企业一方面派出工业间谍,通过各种手段窃取英国的核心技术,一方面派出学徒员工,到英伦半岛进行所谓的"旅游学习",然后顺手牵羊,把英国的好产品带回德国,进行假冒仿造。德国人把从英国"偷"来的样品,仿制生产,然后,又当作廉价商品倾销到英国本土及殖民地。"德国制造"一度成为假冒伪劣、价廉货次的代名词;"德国制造"就是刻在德国人额头上的耻辱印记。德意志民族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英国人的抵制和立法以及"德国制造"的耻辱印记,让德国人开始彻底自我反省。早在1873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在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后写了一封公开信,痛陈德国产品弊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德国开始着手制定质量标准。1918年三月,德国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制定发布了第一个德国工业标准"锥形销"。至今为止,德国人发布了2.5万个标准,称为"DIN标准"。每年大约制定1500个标准,这些标准成了德国产品的品质保证。DIN制定的标准几乎涉及到建筑工程,采矿、卫生、消防、运输等各个领域。其中80%以上已为欧洲各国所采用。德国制造的逆袭开始于整个制造业对工匠精神的集体反思和觉醒,这种觉醒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打造精品的灵魂,并最终带领德国制造业完成了全方位的崛起。工匠精神的提倡与塑造是产业摆脱困境、激流勇进的绝佳途径,当然这一过程绝不是空喊口号,要经历产业变革、结构调整、制度建设等艰难过程;因为艰难,所以又需要决心。一个民族经历落后而奋发图强的过程中,是塑造工匠精神最好契机。产业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会减少对客观条件的依赖,会使产业真正具备精实发展的强大内核。中国本身不缺能工巧匠,也一直存在工匠精神,这一点可以在世界各大博物院的中国藏品中得到印证,只是在关键的历史当口中错失了良机。当下,中国正值崛起的关键历史时刻,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是重塑大国工匠精神的绝佳时机。大国崛起必先从精神塑造开始,精神塑造当以工匠精神为重。